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沈约王融同赋。) 南梁 · 范云
 押东韵
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
白马腾远雪,苍松壮寒风。
临泾方辨渭,安夷始和戎。
取禾广田北,驱兽飞狐东。
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
海西舟楫断,云南烟雾通。
罄节畴盛德,宣力照武功。
还饮渔阳水,归转杜陵(○《类聚》五十六。《诗纪》七十七。)
高僧传论 其一 传译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昔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尸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夫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见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及通梦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然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有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虽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虽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宝积经述 唐 · 徐锷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五
夫日月出矣。
而辉耀十方。
时雨降矣。
而澡漉万物。
况我身常乐
湛虚空之相。
妙觉圆明。
融心行之本。
唯皦唯昧。
不生不灭者哉。
是以辟无学之地。
聿修伽蓝。
启息言之津。
亶作罗
智胜菩萨起方便之缘。
净居天人发成就之力。
称谓所绝者。
其第一义乎。
自恒星夜掩。
仙虹昼烁。
青钵传其睟容。
宝棺现其金臂。
法山摧仞。
拂魔箭于危屏。
直水横流。
系慈航于彼岸。
乌虖。
妙藏不可以常秘。
戒轮不可以终盩。
虽双林下𥒐示于泥洹。
逮一千年遹被于声教。
龙持贝叶。
亟傅摩竭之城。
象负莲华。
遂满真丹之境。
三十七品慈悲于火宅。
一十二经引喻于妙界矣。
宝积经者。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及今朝元奘法师菩提流志等咸自西天竺所致也。
如来昔在鹫峰
利建平等。
金口注海。
酌之而不竭。
宝言如纶。
振之而有绪。
炯兹瑞宪。
久翳鸿都。
原壑屡非。
市朝多变。
历代徇齐之主。
竞兴参译。
跋陁授记之言。
罕能丕就。
洎我唐之有天下也。
功横铁围。
化绵忉利。
苑禦千界。
提封万刹。
张四摄之扉。
广纳诸有。
骋六通之骥。
冥济偫惑。
太上皇以泽深智海。
掌耀禅珠。
神皇帝以勋格梵宫。
胸悬法印。
肃敷元诰。
昭洒鸿波。
历选缁徒。
明扬列寀。
博考同异。
聿兴刊缉。
勇振颓纲。
严持绝纽。
爰有沙门大德思忠东天竺国婆罗门大首领臣伊舍罗等译梵文者。
求善住缘。
悟无生忍。
博闻强识。
精而译之。
复有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者。
开忍辱场。
破烦恼众。
弼谐神侣。
明而辨之。
复有沙门大德履方宗一普敬慧觉等笔授者。
令问孔昭
威仪不忒。
手渥仙札。
受而字之。
复有沙门大德深亮庄尘外无著慧迪等證义者。
国之大师
佛之右臂。
探诸了义。
演而證之。
复有大德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等次文者。
庇影多林。
息肩香窟。
勤修精进。
纂而次之。
复有润文官银青光禄大夫邠王傅上柱国固安县开国伯卢粲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崇文馆学士修国史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公徐坚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野王县开国男苏晋朝议郎给事中内供奉崔璩等。
位列凤池。
声流鸡圃。
分别二谛。
润而色之。
复有银青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左庶子修国史上柱国钜鹿县开国公魏知古兵部尚书上柱国郭元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张说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上柱国兴平县开国侯陆象先等。
朝践琐闼。
夕游珠域。
护持四法。
总而阅之。
尔乃杖锡之士。
端圭之俊。
麻列定筵。
林攒乐土。
荫祥云而演译。
倏换炎凉。
吸甘露而勤求。
载淹衡晷。
大乘章句。
义不唐捐。
小品精微。
拯无遗溺
能事毕矣。
佛何言哉。
今所新翻经凡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
合一十二帙。
以类相从。
撰写咸毕。
先天二年六月三十日太上皇
八月二十一日进皇帝。
禁闱晓辟。
真教上闻。
仙宁克怡。
宸襟允穆。
竦钩陈于白日。
亲御灵台。
落云雨于彤霄。
荐加殊尉。
贤愚稽首。
以为利见仁主。
真俗归心。
以为潜登觉道。
次有清信佛弟子前少府监丞李式颜等。
皇朝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侍中陇西公迥秀子也。
复有清信佛弟子前右拾遗徐鐈等。
皇朝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昭文馆学士平公子也。
咸属彼穹降祸。
私门坠构。
陟遥岵而崩心。
瞻冥途而献福。
于是胠箧探笥。
波罗蜜
广叠笺。
首崇书写。
不变槐火。
遽盈苔袟。
然后装之镂轴。
缀以琼签。
罗䌽簟而霓舒。
播珠函而锦缛。
方使猛风吹岳。
长存妒路之文。
劫火烧天。
不坏多罗之典。
辨惑一 唐 · 李师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七
有辨聪书生谓忠正君子曰。
盖闻释迦生于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号无传于周孔。
功德靡称于典谟。
实远夷所尊敬。
中夏之师儒。
摄摩腾之入汉。
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
起招提于东都。
自兹厥后。
乃尚浮图。
沙门盛洙泗之众。
精含丽王侯之居。
既营之于爽垲。
又资之以膏腴。
擢修幢而曜日。
拟甲第而当衢。
王公大人助之以金帛。
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
其福利之焉在。
何尊崇之有馀也。
未若销像而绝镌铸。
货泉可以无费。
毁经以禁缮写。
笔纸不为之贵。
废僧以从编户。
益黍稷之馀税。
坏塔以补不足。
广赈恤之仁惠。
欲诣阙而效愚忠。
上书而献斯计。
窃谓可以益国而利民矣。
吾子以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之过欤。
非忠孝之道也。
夫忠臣奉国
愿受福之无疆。
孝子安亲。
务防灾于未兆。
闻多福之因。
缘求之如不及。
睹速祸之萌。
柢避之若探汤
国重天地之祈。
祈于福也。
家避阴阳之忌。
忌于祸也。
福疑从取。
祸疑从去。
人之情也。
忠之道焉。
子乃去人之所谓福。
取人之所谓殃。
岂忠臣奉国之计。
非孝子安亲之方。
观匹夫之自爱。
尚不反医而违卜。
况忠臣之爱君。
如何劝殃而阻福乎。
何异采药物以荐君。
而取农岐之所忌。
求医术以奉亲。
而反和鹊之深致。
彼劝取忌而用毒。
良非慎重之至意。
施诸已而犹惧矣。
矧敢安于所天乎。
若夫废宗庙之粢盛。
供子孙之鱼肉。
毁蒸尝之黻冕。
充仆妾之衣服。
苟求惠下之恩。
崇安上之福。
恨养亲之费膳。
思废养以润屋。
如此者可谓忠乎。
可谓孝乎。
且夫周弃宏播殖之教。
遂配稷以长尊。
勾龙立水土之功。
亦为社而恒敬。
坊墉小益。
尚参八蜡之祭。
林泽微灵。
犹□一献之祀。
况夫三达无碍之智。
百神无以俦。
十方无等之尊。
千圣莫能匹。
万惑尽矣。
万德备矣。
梵天仰焉。
帝释师焉。
道济四生。
化通三界。
拔生死于轮回。
示涅槃之常乐
身光赫奕。
夺朗日之流晖。
形相端严。
具圣人之奇表。
微妙元通。
周孔未足拟议。
博施兼济。
尧舜其犹病诸。
等慈而无弃物。
可不谓之仁乎。
具智而有妙觉。
可不谓之圣乎。
体仁圣之德者。
岂为谲诳之哉。
静而思之。
蔑不信矣。
至如立寺功深于巨海。
度僧福重于高岳
法王之所明言。
开士之所笃信。
若兴之者增庆益国
不亦大乎。
敬之者生善利民。
不亦广乎。
或小损而大益。
岂非国之所宜崇乎。
或小益而大损。
岂非民之所当避乎。
法眼明了。
睹福报之无量。
金口信实。
咎因之不朽。
凡百士民。
皆非目见。
纵未能信其必尔。
亦何以知其不然哉。
冥昧不可以意决。
深远唯当以圣證。
岂不冀崇之福。
资于君父。
畏毁之累。
及于家国乎。
臣无斯慎于其君。
非忠臣也。
子无此虑于其亲。
非孝子也。
子欲苟遂娼嫉之褊心。
不宏忠慎之深虑。
阻祈福之大缘。
安上之善业。
乃取咎之道也。
岂尽忠之义哉。
余昔笃志于儒林。
又措心于文苑。
颇同吾子之言论。
良由闻法之迟晚。
赖指南以去惑。
幸失途之未远。
每省过而责躬。
则临餐而忘饭。
子若博考而深计。
亦将悔迷而知返矣。
窃闻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余曩日之惑焉。
内自省于昔迷。
则十同其五矣。
请辨傅君之惑言。
以释吾子之邪执。
傅谓佛法本出于西胡。
不应奉之于中国。
余昔同此惑焉。
今则悟其不然矣。
由余出自西戎
辅秦穆以开霸业。
日磾生于北狄。
汉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师亦宜尔。
何必取其同俗。
而舍于异方乎。
师以道大为尊。
无论于彼此。
法以善高为胜。
不计于遐迩。
若夫尚仁为美。
去欲称高。
戒积恶之馀殃。
劝为善以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经无以易。
但褊浅而未深至。
龌龊而不周广
已及物。
孰与佛之宏乎。
其睹末知本。
孰与佛之远乎。
其劝善惩恶。
孰与佛之广乎。
其明空析有。
孰与佛之深乎。
由此观之。
其道妙矣。
圣人之德。
何以加焉。
岂得以生于异域而贱其道。
出于远方而弃其宝。
夫绝偫之骏。
非唯中邑之产。
旷世之珍。
不必诸华之物。
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贡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远域。
尚于此而为珍。
道出遐方。
独奈何而可弃。
若药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
夫灭三毒以證无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致常乐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
况百亿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则中在于彼域。
不在于此方矣(右辨佛出西胡)
傅谓诗书所未言。
以为修多不足尚。
余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历象之秘奥。
地理山川之卓诡。
经脉孔穴之诊候。
针药符咒之方术。
诗书有所不载。
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周孔未言之物。
蠢蠢无穷。
诗书不载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何得拘六经之局教。
而背三昧之通旨哉。
夫能事必兴于上古。
圣人开务于后世。
故栋宇易层巢之居。
文字代结绳之制。
饮血茹毛之馔。
则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
非理教之蔽通。
岂得以诗书早播而特隆。
修多晚至而当替。
人有幼啖藜藿。
长饫粱肉。
少为布衣。
老遇侯服。
岂得以藜藿先获。
谓胜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贵乎。
万物有迁。
三宝常住。
寂然不动。
感而皆遇。
化身示隐显之迹。
法体绝兴亡之数。
非初诞于王宫。
不长逝于双树。
何得论生灭于赴感。
计修促于来去乎(右辨周孔不言)
傅氏誉老子而毁释迦
赞道书而非佛教。
余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也。
夫释老之为教。
体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显无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释典言臻其极。
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无非。
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无是。
理非矛盾之异。
人怀向背之殊。
既同众狙之喜恕。
又似叶公之爱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园内外之篇。
雅奥而难加。
清高而可尚。
窃常读之。
无间然矣。
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之哉。
抑又论之。
夫生死无穷之缘。
报应不朽之旨。
释氏之所创明。
黄老未之言及。
不知今之道书。
何因类于佛典。
论三世以劝戒。
出九流之轨躅。
若目睹而言之。
则同佛而等其照。
若耳闻而放之。
则师佛而遵其说。
同照则同不当非。
于师则师不可毁。
誉道而非佛。
何谬之甚哉(右辨毁佛誉道)
傅云佛是妖魅之气。
寺为淫邪之祀。
此其未思之言也。
妖唯作孽。
岂宏十善之化。
魅必凭邪。
宁兴八正之道。
妖犹畏狗。
魅亦惧猫。
何以降帝释之高心。
摧天魔之巨力。
又如图澄罗什之侣。
道安慧远之俦。
高德高名。
非狂非醉。
岂容舍爱辞荣。
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节。
事魍魉之妖神。
又自昔东汉至我大唐
代代而荣妖言。
处处而断淫祀。
岂容舍其财力。
放其士民。
营魑魅之堂塔。
入魍魉之徒众。
又有宰辅冠盖。
人伦羽仪。
王导庾亮之徒。
戴逵许询之辈。
置情天人之际。
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教而归依。
皆厝心以崇信。
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
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硕学。
世号通人
显宗之祥梦。
證金人之冥感。
释道东被。
有功焉。
窃揆傅令之才识。
未可齐于武仲也。
何为毁佛谤法。
与其先之反乎。
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
孔老二家。
比方佛法。
优劣远矣。
何以言之。
孔老设教。
法天以制。
不敢违天。
诸佛说教。
诸天奉而行。
不敢违佛。
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
愚谓阚子斯论。
知优劣之一隅矣。
凡百君子。
可不思其言乎。
夫大士高僧
观于理也深矣。
明主贤臣。
谋于国也忠矣。
而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
何哉。
知其穷理尽性。
道莫之加故也。
傅氏观不深于名僧。
思未精于前哲。
独师心而背法。
轻绝福而兴咎。
何其为国谋而不忠乎。
为身虑而不远乎。
大觉穷神而知化。
深劝思患而预防。
唯百龄之易尽。
嗟五福其难常。
命川流而电逝。
业地久而天长。
三涂极迍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
凭法舟而利济。
藉信翮以高翔。
宜转咎而为福。
何罔念而作狂也(右辨比佛妖魅)
傅云赵时梁时
皆有僧反。
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
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
而废今之法众。
岂得以古有叛臣。
而弃今之多士。
邻有逆儿。
而逐已之顺子。
昔有乱民。
而不养今之黎庶乎。
夫普天之下。
出家之众。
非云集于一邑。
实星分于九土。
摄之以州县。
限之以关河。
无徵发之威权。
有宪章之禁约。
纵令五三凶险。
一二阐提。
既无缘以乌合。
亦何忧于蚁聚。
且又沙门入道。
岂怀亡命之谋。
女子出家。
宁求带钾之用。
何乃混计僧尼之数。
雷同枭獍之党。
构虚以乱真。
蔽善而称恶。
君子有三畏。
岂当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
非关尼父之失。
皂服为非。
岂是释尊之咎。
僧干朝宪。
尼犯俗刑。
譬诵律而穿窬。
如读礼而骄倨。
但以人禀顽嚚之性。
而不迁于善。
非是经开逆乱之源。
而令染于恶。
人不皆贤。
法实尽善。
何得因怒恶而及善。
以咎人而弃法。
夫口谈夷惠。
而身行桀蹠。
耳听诗礼。
而心存邪僻。
夏殷已降。
何代无之。
岂得怒蹠而尤夷惠。
疾邪而废诗礼。
然则人有可诛之罪。
法无可废之过。
但应禁非以宏法。
不可以人而贱道。
窃笃信于妙法。
不苟党于沙门
至于耘稊稗以殖嘉苗。
肃奸回以清大教。
所深愿矣(右辨昔有反僧)
傅云道人土枭驴骡四色。
皆是贪逆之恶种。
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
故称道人
学道离贪。
何名贪逆。
若云贪菩提道。
逆生死流。
则傅子兴言。
未达斯旨。
沙门之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
止人所不能止。
具诸释典。
可得而究。
蠕动之物。
犹不加害。
况为枭獍之事乎。
嫁娶之礼。
尚舍不为。
况为禽兽之行乎。
何乃引离欲之上人。
匹聚麀之下物。
校有道之贤俊。
比无知之驴骡。
毁大慈之善众。
媲不祥之恶鸟。
谓道人为逆种。
以梵行比兽心。
害善一何甚乎。
反白为黑。
类如此乎(右辨比僧土枭)
余昔每引孝经之不毁伤。
以讥沙门之去须发。
谓其反先王之道。
夫忠孝之义。
今则悟其不然矣。
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杀身而称仁。
亏忠孝而偷存。
徒全肤而非义。
论美见危而致命。
礼防临难而苟免。
何得一槩而诃毁伤。
雷同而顾肤发。
割股纳肝。
伤则甚矣。
剃须落发。
毁乃微焉。
立忠不顾其命。
论者莫之咎。
求道不爱其毛。
何独以为过。
汤恤蒸民。
尚焚躯以祈泽。
墨敦兼爱。
欲摩足而至顶。
况夫上为君父。
深求福利。
须发之毁。
何足顾哉。
且夫圣人之教。
有殊途而同归。
君子之道。
或反经而合义。
泰伯其人也。
废在家之就养。
托采药而不归。
弃中国之服章。
依剪发以为饰。
反经悖礼。
莫甚于斯。
然而仲尼称之曰。
泰伯其谓至德矣。
其故何也。
虽迹背君亲。
而心忠于家国。
形亏百越。
而德全乎三让。
泰伯弃衣冠之制。
而无损于至德。
沙门舍搢绅之容。
亦何伤乎妙道。
虽易服改貌。
违臣子之常仪
而信道归心。
愿君亲之多福。
苦其身意。
修出家之众善。
遗其君父。
以历劫之深庆。
其为忠孝。
不亦多乎。
善沙门为不忠。
未之信矣(右辨讥毁须发)
傅又云。
西域胡人
因泥而生。
是以便事泥丸。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崇立灵像。
模写尊形。
所用多涂。
非独泥丸。
或雕或铸。
则以铁木金铜。
图之绣之。
亦在丹青缣素。
复谓西域士女。
遍从此物而生乎。
且又中国之庙。
以木为主。
则为制礼君子。
皆从木而育邪。
亲不可忘。
故为之宗庙。
佛不可忘。
故立其形像。
以表罔极之心。
用伸如在之敬。
钦圣仰德。
何失之有哉。
夫以善为过者。
故亦以恶为功矣(右辨泥种事泥)
傅又云。
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
有佛则政虐祚短。
此又未思之言也。
则谓能仁设教。
皆阐淫虐之风。
菩萨立言。
专宏桀纣之事。
以实论之。
殊不然矣。
夫殷丧大宝。
灾兴妲已之言。
周失诸侯。
祸由褒娰之笑。
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
三乘之教。
岂斯尚乎。
佛之为道。
慈悲喜护。
齐物我而等怨亲。
与安乐而救危苦。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佛既宏之矣。
民之所以逃其上者。
经甚戒之矣。
羲轩舜禹之德。
六度而包笼。
羿浞癸辛之咎。
总十恶以防禁。
向使桀宏少欲之教。
顺大慈之道。
伊吕无以用其谋。
汤武焉得行其讨。
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
牧野息倒戈之乱。
夏后从洛汭之歌。
楚子违乾溪之难。
然则释氏之化。
为益非小。
延福祚于无穷。
遏危亡于未兆。
傅谓有之为损。
无之为益。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佛何雠而诬之至此。
佛何所负而疾之若雠乎(右辨有佛政虐)
傅又云。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
世无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乱德。
岂非无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当有法之后。
夏殷之季。
何有淳和。
春秋之时。
宁无篡逆。
寇贼奸宄。
作士命于皋繇。
猃狁孔炽。
薄伐劳于吉甫
而傅谓佛兴篡逆。
法败淳和。
专构虚言。
皆违实录。
一缕之盗。
佛犹戒之。
岂长篡逆之乱乎。
一言之竞。
佛亦防之。
何败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为教也。
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
劝国以治。
劝家以和。
宏善示天堂之乐。
惩非显地狱之苦。
不唯一字以为褒贬。
岂止五刑而作戒。
乃谓伤和而长乱。
不亦诬谤之甚哉。
亦何伤于佛日乎。
但自沦于苦海矣。
轻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书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而谢曰。
仆以习俗生常。
违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
玩其所先迷。
背正法而异论。
受邪言以同失。
今闻佛智之元远
乃知释教之忠实。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荡逆而祛疾。
虽从邪于昔岁。
请归正于兹日。
谨诵来诫。
以为口实矣(右辨无佛民和
□□济州任城县晋阳柏山村三教堂庆历七年十一月 宋 · 句尧夫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
□□大教,鼎峙分焉,贯统纲常,一天下之至化,草偃群类,何莫由斯。
在昔两仪肇分,生物蕃夥;
三皇世及,风政朴略,用能治致清净而民俗醇醲。
中古以降,其流散殊,情伪萌生,嗜欲波荡,渐滋彰□,□□□□,□于品物,繇是有帝出混元之符会焉。
属衰周浇季之时,振上世冲和之典,抗一圣之高躅,著二篇之灵诰,还淳反素,执一应万。
人到于今崇之,则无为之化溥洽。
盖道教之开先,有如此者。
大断自□□,以仁率下;
迄于三代,惟德服民。
用能地际华戎而域跻富寿
叔世而下,王纲不竞,君臣、父子,人伦之序乖;
礼乐、刑政,邦治之辙乱。
于是有天生夫子之期运焉。
当列国纷扰之间,拯横□沦□之弊,祖还尧舜,典章文武,□作六经,发挥五常。
人到于今赉之,而有生之理咸遂。
盖儒教之立极,有如此者。
至乃化百亿之身,宁殊凡圣;
王三千之界,岂限人天。
用能大庇阎浮,光昭震旦。
洎常星匿彩,苦□扬法,五□干戈,历戟甲于秦末;
四生舟楫,乘利涉于汉兴
由是有神交大觉之应感焉。
丁金仙协梦之辰,展白马腾精之会,寔不思议功德,为一大事因缘。
始译其《四十二章》,终演其五千馀轴。
人到于今来之,□生善之勋□集。
盖佛教之扶世,有如此者。
斯实三圣兼济万有,殊涂同归之极致焉。
徒以蚩蚩庶民,□好相反;
扰扰百姓,日用何知。
辩是与非,譬盲者之扪象;
皆真向伪,犹叶公之好龙。
□□深研,□昆□□,舒之则导化源于四海,卷之则殖德本于一身。
是谓达人,雅称尽善。
今国家庆绵真系,冠四大于域中,所以恢太上之宝基也;
道盛人文,敷五典于寓内,所以建□中之鸿业也;
化流沙界,阐至乘于世间,所以辟能仁之妙门也。
巍巍焉,荡荡焉,□充所谓确乎不拔、垂之无穷者矣。
夫善道有统,洪化惟神。
金在镕而泥在钩,圣作物睹;
君为心而民为体,上行□□。
□而□学,遂风移而俗易。
彭城如璧,此乡之吉人。
数亩先畴,勤劳于稼穑;
经素业抱,耿洁于丘园。
与人父语近于慈,与人子言依于孝。
昆弟无间,乡曲□□。
自谓耕食凿饮,歌时乐□,其为多得,独兼三乐。
褒衣博带,研经味道,列《诗》、《书》而弦诵,聚童冠而舞雩,此儒者之乐一也。
少思寡欲,和光同尘,养冲气而保身,韫虚心而□□,此道家之乐二也。
有相非相,在家出家,悟梦□之人生,归真如之佛性,此释氏之乐三也。
何须荣启,始号先生
岂止孟轲,独为君子?
抑又谓庙貌之设,神灵所存,茍缔构之未崇,在□何仰。
乃吁里社,同备缗资,命工度材,卜地筑室。
审曲面势,在山之阳;
上栋下宇,从古之制。
代□以耳,取其坚久,不施乎缥碧;
环堵为墙,务其严肃,不被以朱紫。
凡起堂三间,前有轩,后有□,致奠献行绕之所;
塑像二尊,左有侍,右有从,体燕居演说之会。
其像皆南向以坐,盖取相见乎离也;
其位无高下之次,盖本咸至乎圣也。
东则混元睟众帝之威容,西则文宣穆先王之体貌。
释迦示大雄之相好,月面与河目交映,白毫将紫气相运。
运化所均,协一气之生物;
推变而会,等三仪之同科。
睹之者洁如在之诚,闻之者企与□之愿。
仍于屋壁,加之绘事。
三清□之,□□□然可观,附之以二十四化,此殊庭之列仙也。
四科□□,十哲有仪可象,次之以七十二贤,此阙里之群英也。
十大弟子,八部龙神,寂如□听,俨若护持,此灵山之法从也。
亦异也!
自卫返鲁,缝掖章甫者盈于数仞之门;
白日升天,星冠霞帔者集于众妙之境;
超凡入圣,驯龙扰象者会于五印之国。
睹相生善,则焕乎其威仪;
有益于人,则昭□□□□。
刘氏之子举一事于乡里,会三教之宗元,无党无偏,尽善尽美。
与尧夫好丹丱素,论甘忌辛,予楯糺纷,凿枘锄铻,较其好古,未可同年。
时庆历七年岁次丁亥十一月一日辛未朔、十四日甲申,修塑三教都维那首刘如璧
副维那刘明建。
青石匠人邵吉。
侄韩晟。
西天中印土摩褐陀国那陀寺内殿赐紫二梵僧护吉祥、戒吉祥。
当州众等寺观音院主修塔功德主僧法真
当县卧佛院僧□
中邢山修塔讲经传戒沙门绍昱。
按:乡贡进士句尧夫撰、兖州龙兴寺讲经沙门重□书。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一一五三。
题授经图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八、《苏魏公文集》卷七二、魏公题跋、《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七八九
后汉永平七年明帝梦金人。
既寤,以问群臣。
通人傅毅对曰:「臣闻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毋是乎」?
因诏使者秦景等十四人,如天竺至月支,遇沙门摄摩腾、竺法兰等,传其经像,载以白马,还洛阳
译所得经为四十二章,缄于兰台石室,遂流中夏
右《摄摩腾竺法兰汉献经像图》,人物十有一。
治平丁未山阳,传史中煇家藏本,云其本拓成都佛寺右殿画壁,相传汉、魏间笔。
观其衣冠服用,若后魏、周、隋制度,疑彼时画工创意所造耳。
苏某子容燕寝北轩题记。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请垂降许』。
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
及菩萨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
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洎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
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流布。
未几赍像西还,而此土画像,不甚遍传,南北多故,经像湮没,此之瑞迹殆将不见。
文开教,有沙门明宪高齐道长法师得本,说其因依,与上符合,是以复传于世。
时遇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兹像,京邑所推。
故今寺壁正阳,皆其遗笔也」。
《法苑珠林》所载亦同。
又唐《续高僧传》云:江都安乐寺僧慧海,唯专净业,俄感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遗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萨。
乘空往请尊容,既冥会素怀,殷勤礼忏,是像忽焕发神光,于是恳苦愿生没齿为念。
一夜忽起,面西作礼,加趺而逝,即隋大业五年也。
乾道间西湖居士李子济求僧志叶,复图兹像于贝多叶,行于吴地
宗晓因缘得之,瞻想圣仪,如佛真在,聊书始末,永发信心云尔。